在当今的工业生产中,塑料制品因其轻质、耐用、易加工等特性,广泛应用于包装、建筑、汽车、电子等多个领域,塑料制品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原料处理、熔融、成型等环节,往往伴随着高温、噪音、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,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,为保障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员工的职业安全与卫生,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,旨在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,构建一个安全、健康的工作环境。
一、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的职业危害分析
塑料制品加工企业主要存在以下职业危害:
1、化学性危害:如聚氯乙烯(PVC)加工过程中释放的氯化氢气体,以及一些增塑剂、颜料等化学物质,长期接触可能对呼吸系统、皮肤及神经系统造成损害。
2、物理性危害:包括高温(熔融塑料时产生的热量)、噪音(机械运转产生的声音)、振动(操作机器时手部受到的震动)等,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中暑、听力损伤、手部震颤等健康问题。
3、生物性危害:如霉菌、细菌等微生物在潮湿环境下滋生,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或呼吸道感染。
4、其他危害:还包括机械伤害(如切割机操作不当导致的割伤)、电气伤害(触电风险)以及作业环境中的不良照明和通风条件等。
二、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概述
为有效应对上述职业危害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《塑料制品加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》(以下简称“规定”),该规定从厂房布局、工艺设备、通风除尘、个人防护、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,旨在实现“预防为主,综合治理”的方针。
三、厂房布局与设备选型
1、厂房布局:规定要求厂房应合理布局,生产区与生活区应严格分开,确保生产流程顺畅,减少员工在有害环境中的暴露时间,应设置专门的更衣室和淋浴间,便于员工在进入生产区前更换工作服并保持个人卫生。
2、设备选型与安装:优先选用低噪音、低振动、低粉尘的先进设备,并确保设备布局合理,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和安全通道,对于高噪音设备,应采取隔音措施或设置隔音操作室,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,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。
四、通风除尘与有害物质控制
1、通风系统:厂房内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,确保有害气体和粉尘及时排出,对于PVC等产生氯化氢气体的加工过程,应采用局部排风与整体通风相结合的方式,保持空气流通。
2、除尘设施:在原料混合、成型等易产生粉尘的工序,应设置高效除尘设备或采用湿式作业法,减少粉尘浓度,定期清理和维护除尘设施,防止二次污染。
五、个人防护与健康监测
1、个人防护装备:员工在作业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,如防尘口罩、防毒面具、防护服、防滑鞋等,企业应定期检查个人防护装备的完好性和适用性,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。
2、健康监测: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,包括听力测试、呼吸系统检查、皮肤检查等,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,建立员工健康档案,记录每次检查的结果及处理情况。
六、应急救援与教育培训
1、应急救援: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,包括火灾、化学品泄漏、人员受伤等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,企业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,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,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。
2、教育培训:企业应对新入职员工进行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,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工艺流程、危险源辨识、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方法等,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复训和考核,确保其掌握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。
七、持续改进与监督管理
企业应建立职业安全卫生持续改进机制,定期对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,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配置,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,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,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,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和整改。
八、结语
塑料制品加工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是保障员工健康、预防职业病的重要措施,通过科学合理的厂房布局、先进的工艺设备、有效的通风除尘措施以及严格的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制度,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影响,企业应将此作为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来抓实抓好,为每一位员工营造一个安全、健康的工作环境,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担当。